大家都在聊

聊投资的大都会引用 Paul Graham 和巴菲特的名言,聊 Naval 的流行哲学和他的「如何不靠运气致富?」系列。

聊笔记软件的都会聊「卢曼卡片笔记法」或者「费曼学习法」。

聊个人效率的会聊柳比歇夫和帮助他出版了 70 多部学术著作的独特时间管理法。

聊人性、疫情、社会现实的会聊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理论。

聊成长和人生的会聊马斯洛需求理论和乔布斯的 connect the dot「连点成线」理论(这两者都已经被用到烂了)。

聊电影剧情尤其是英雄片会聊坎贝尔的「英雄之旅」理论。

聊创作者经济的基本必聊「二八理论」或「长尾理论」。

乍一看这些内容很丰富多样,然而当你进入到某一细分领域后会发现,这里的互联网阅读是有尽头的。当你在某一领域关注了数位内容创作者,在某股风潮兴起或是重大事件发生后,其中一些会如复读机一样互相引用着相同的名人名言或理论。我读过无数尬谈卢曼卡片笔记法的文章,我也读过无数大谈长尾效应和「一千个铁粉」的创作营销文章。这些理论和名言就像原本挺不错的,然后大家开始聊,尬聊,硬聊,聊到原本新鲜的知识松散变质,变成语文老师的作文必备案例和 GRE 的写作套路。少数派上的月经话题 Markdown 和「信息输入」,简直就像是段落文本的排列组合,而无数聊双链笔记的文章也许都不如一篇《双向链接时代的快速无压记录》来得发人深省。深刻的体察和洞见数量极少,完全独立的想法总数有限,互联网上的优质的内容往往来自于寥寥几个信源。

在同一个泡泡里一起复述着最新最 in 的潮流思想,好像一个领域里的内容生产者都在同一片池子里游泳,有人过来往池里洒了一把鱼食,大家便一同进食。吃进去的都是一样的,出来的自然也大差不差,车轱辘话来回说,看得麻木疲劳。最近的洒入的鱼食是《Kevin Kelly 的 103 条人生建议》(天知道我已经在多少个地方读到了)。对于非虚构类的写作,灵感的来源总要基于信息的输入,信息的输入速度低于输出,总有一天会发现源头已经枯竭无物。「独立创作」这个词,除了指「独自一个人写」,另一层意思也许是游出这片众人聚集的池子,寻觅获得新鲜的食物和水源,保持相对独立的想法,产出耳目一新的内容。世界万维的互联网鱼池之大、活水之奔涌,对于每个人都是无穷无尽的宴席。铜山之大,采铜于山者少,买旧钱充铸者多,所铸之钱既已粗恶,再买再铸。

每个人的情怀、审美、学识、经历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历和创作动机。采山之铜,言之有物,有感而发,如此区分出行活和好内容。

Tiago Forte:

Biggest mistake I see people make in their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Only reading bestselling books or trending articles
The only way you can have an original thought, a unique perspective, or a novel contribution…
Is to stop consuming the same content as everyone e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