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作品

人们喜欢的,是遇见的那个作品,连带着喜欢上创作出作品的某个时期、某一部分的作者。然而作者会随着时间改变,作者不会永远重复自己的一个部分。如果持续产出,那么他的作品终将遍历全身全心,和所有的人生时刻。

周杰伦不会永远只出口水情歌和 4536251(尽管它们是销量最好的作品),他会写巴洛克风格的曲调,会在《琴伤》、《土耳其冰淇淋》中大量加入古典音乐元素,在《最伟大的作品》里埋入大量的艺术梗。但你可能会觉得它们涩耳,不如听惯了的《告白气球》。
安妮宝贝的名字几乎是 80 后青春文学时代的文化符号,文风被人争相模仿,如今她改名叫「庆山」,与曾经的读者分道扬镳,写了散文集《一切境》。
人人知晓牛顿,是因为他发现了物理学定律。在大众的记忆里牛顿基本和物理学绑定在一起。事实上牛顿在二十多岁发现了定律之后几十年时间都在研究炼金术和神学,物理学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短暂片段。

人的一生是持续变化的,一部作品呈现的是作者被永恒地固定、装裱的那个瞬间。事实上越是青年作家和青年创作者,他们越可能在几年之间发生巨大的改变,与读者分道扬镳。

韩寒不可能一直写青春文学、玩金句、拿喜剧的糖衣说事。他变了,观众不喜欢了,《四海》仆街了。
杨治上了作家富豪榜,开了公司,拧巴敏感的小孩穿上西装,《龙族》的水平一路下滑直到烂尾。
周星驰在记忆里一直是无厘头搞笑的「星爷」,近十年的《美人鱼》《新喜剧之王》想再复刻以前的风格,总被人吐槽「刻意到用力过猛」。
二十年前的玛利莲曼森有颗惨白的右眼,骑着猪,嘶声力竭地唱「everybody is looking for something」,带着要操翻世界的不顾一切。昔日的「魔王」如今也变成了「胖曼」。
艾薇儿生了场病,不再朋克,标志性的烟熏妆换成了连衣裙,慢慢消失在大众视野。
当然这种「创作者发生巨大改变」的情况也可以反过来。杜甫在语文课本里始终是个愁国恨家、沉郁顿挫的老头形象,以至于我读到他意气风发的青年诗时,总有种奇妙的错位感。

有人评价周杰伦的新歌说:

大多数艺术家最好的作品都是自己遇到困苦的日子,现在日子过得舒坦创作动力和心境都没了

是的,苍白消瘦的爱德华也可能变成乐呵呵的大糙汉,酷酷的音乐才子也会结婚、变胖。我们这个时代总是说要「找准定位,打造人设」,「塑造个人品牌」,明星要,大 V 要,KOL 们都要如此。

但不停变化才是人的真正模样。

关于题图

《Jay》是周杰伦的首张音乐专辑,由周杰伦制作、作曲,方文山、徐若瑄等人作词,收录了10首歌曲,2000年11月7日发行。
2001年,该专辑获得第12届台湾金曲奖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奖、IFPI香港唱片销量大奖十大销量国语唱片等奖项